摘要: 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的推动下,形成了与世界接轨的风潮。但与此同时,娱乐节目在繁华的表象下却走入“娱乐至上”的怪圈,忽略了电视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在探讨娱乐本位?娱乐功能异化及社会责任三者的基础上,推论出如何在娱乐功能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点,寻求我国娱乐节目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娱乐节目;娱乐本位;社会责任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分析
在2003年8月的广播影视博览会上,展出的娱乐节目超过100个栏目,出品娱乐节目的民营机构近20家,同期在播栏目超过10家,可见我国已进入娱乐传媒爆发期。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娱乐节目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
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
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节目为代表;
第四阶段即‘真人秀’节目,平民走到观众面前并且成了明星。”
[1]在这股娱乐旋风中,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却呈现出一种未老先衰的状态,在繁华的表象下已成落潮之势。“2002年全国娱乐节目人均收视时间为2548分钟,比2001年略有下降。除了人均收视时间比2001年下降外,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收视份额也略有所降低。对比三年娱乐节目的收视份额可以看出,2000年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份额为5.4%,2001年为4.8%,2002年为4.5%,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2]舆论界关于娱乐节目粗鄙化、低俗化的呼声四起,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把媒介的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2005年8月下旬,国家广电总局高层指出“当前广播电视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低俗化。”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收视下降和背负骂名的原因,笔者认为是近年来,中国媒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媒介数量急剧膨胀,使媒介走向产业化,媒介的行为日趋市场化,赢取最广大收视率成为影视媒介市场生存的重要基础性指标,而一味以市场为准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对媒介社会责任的忽视。即过分重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本位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本位
我们不能回避电视的娱乐本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总习惯给我国的电视贴上政治的标签而给西方电视贴上商业的标签。其实,娱乐是伴随电视自然而生的一种属性。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3]美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4]这一切都意味着电视从诞生之日起要给观众带来的就是感觉上的轻松而不是沉重的说教。
如今,电视节目的娱乐本位之所以能“横行天下”,除了电视本身的娱乐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自80年代末以来,经过长期的计划经济和思想专制对人的“利”与“欲”的禁锢和压抑之后,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弹,人们对于“利”的急切追求及其感性的释放过度,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有不少人呼吁和强调作为商品的文艺作品的娱乐功能和消闲功能。
其次,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消费社会从19世纪中期的西欧飘洋过海近一个世纪,终于降临中国大地。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创造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靠近被让?鲍德里亚定义成的“白色弥撒”的消费社会[5]。今天人的生活目的、愿望和梦想发生了改变,人们通过金钱的交易行为去获得文化,消费让文化逐渐走向逃避真实生活的娱乐。
再次,受众方面的原因。据陆地所著的《解析中国民营电视》中的数据显示:受众看电视的目的,娱乐占53.8%、消磨时间45?1%、获取资讯36%、掌握时尚潮流25.5%、宣泄情感增进情感18.4%、满足好奇心17.2%、增加与人聊天的话题9.4%、解决生活难题4.5%。[5]受众对娱乐节目这种强烈的需要使这个时代成为电视娱乐划时代,电视娱乐节目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解压阀”的重任。[6]